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建工作   >   学生党建   >   正文

【榜样力量】心系西部的优秀志愿者——陈艳刚

作者:    信息来源:    发布时间: 2016-01-23

陈艳刚,男,汉族,1979年6月生,山东省莱芜市人,2002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2003年8月参加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服务于甘肃2年,大学学历。

1999.09—2003.07,哈尔滨理工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习,曾任政治辅导员助理、团委组织部部长等;2003.08,甘肃省刘家浪水电厂技术员;2003.09—2004.02,甘肃省岷县经济贸易局干部;2004.03—2005.09,在共青团甘肃省岷县委员会担任大学生志愿者团支部书记(2004.12荣获首届黑龙江省十大杰出志愿者称号);2005.10—2009.07,上海建桥学院政治辅导员兼团总支书记,校团委常委(2006.09—2008.09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在职研究生班区域经济学专业学习,担任班长;2009.06荣获上海市优秀辅导员和上海市模范教师称号);2009.08至今,山西省商务厅办公室干部(2010.01当选为甘肃省定西市第二届青联委员、定西市青年爱心资助协会常务理事)。

陈艳刚:撒播青春 收获希望

【编者按】陈艳刚,毕业于哈尔滨理工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2003年6月报名参加“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现服务于甘肃岷县团县委。

时至今日,服务期不知不觉已经过去6个多月了,回首身边的人,所做的事,他们犹如一座座方向塔,指引我前行,帮助我成长。通过西部计划并亲身到基层,我最大的收获就是:了解了国情、了解了西部,更懂得了责任,更懂得了奉献。我用自己的青春、用自己的汗水甚至泪水读懂了志愿精神的真正内涵。

2003年6月,我成为学院第一个报名参加“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的大四毕业生。可我万万没有想到,因为自己的报名竟让自己承受那么多的压力。很多人包括我的朋友、同学,很不理解我的举动,甚至用异样的眼光看着我,他们大部分都认为我辞掉到中国光大银行和福建某大学任教的工作,只是我一时的冲动,迟早会后悔的。直到今天我还没有弄明白他们为什么不理解我的选择。其实,我最大的压力还是来于自家庭,当时,父母关系已经破裂,弟弟恰又在读大一,家里经济比较紧张,虽然他们很支持我参加西部计划,可我知道他们非常非常需要我,最终我还是选择了西部。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和新世纪的热血青年,我不能只顾自己和家庭的需要,而置国家需要于不顾啊!党和国家为培养我们早日成才,可以说是付出了巨大的心血与牺牲。我们不能在她最需要我们的时候,就临阵脱逃!开发西部、建设西部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也是我们这一代青年人应有的责任和应尽的义务。既然国家需要我们,西部人民需要我们,我想其他一切的借口都是空白无力的!事实证明,来西部服务,我不但没有后悔,自己反倒时时为自己的选择而喝彩!

2003年8月21日,我提前来到西北民族大学报到。虽然,离正式报到的日子还差几天,可我那种迫切的心情却阻挡不住我的脚步。8月24日,是一个令我终生难忘的日子。就是在这一天,我有幸成为西部计划甘肃项目的第一位报到者。生活总是爱开玩笑。报到完的当天,我便因水土不服住进了西北民族大学校医院,经过三天多的治疗,病情才有了好转。那时,我有点心灰意冷,心想这还没到真正的服务地,就水土不服……自己直打退堂鼓,可我为什么最终留了下来?那是因为我听了“中国十大杰出志愿者”——谢重新的先进事迹报告会。谢老师在不拿工资的条件下,都已经在定西地区支教6年多了,他任劳任怨,无半点怨言。想到谢老师,随即我就鼓励自己:“陈艳刚,你应该向谢老师学习,你能行,在服务岗位上你也一定能干好,相信自己!”对啊,这么点小小的挫折都战胜不了,那我还能干成什么事呢?我一咬牙,坚持了下来。

经过2天的颠簸之后,在8月29日下午,我们抵达服务地——岷县(国家级贫困县)。我被分派到的服务单位是岷县经济贸易局,负责企业数字报表工作。在单位领导和同事的热心帮助下,不到一周的时间,我便战胜了语言不通、饮食不习惯等一系列难题,很快适应了那里的环境,与同事打成了一片,这为我以后顺利的开展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003年9月8日,也就是到服务单位之后的第二周,我就跟随以郭县长为首的调研小组深入到各个重点企业进行调研。这些企业分布不一,有的在县城内,有的在乡镇,更有的在山顶上,再加上交通条件又不是很理想,十几天的奔波,累的我浑身几乎要散架了。利用工作之余,根据调研的基本情况,我撰写了一篇《岷县企业的出路在哪里》的分析文章,得到有关领导的一致好评。我没有高兴,毕竟这只是工作的刚刚开始,加之自己又刚迈出校园,各方面经验不足,所以从服务的第一天起,我就保持一种低姿态,并严格要求自己:凡事要从零开始。

2003年10月初,我到蒲麻乡对遭受水灾的农户进行帮扶。短短的一段路,竟一个坑挨着一个坑,仅去的单程就走了5个多小时,要不是亲眼所见,你根本就不敢想象、也无法想象那里的路况。把救助物资发到农户手中之后,我们就往回返,等到达单位时,已是晚上11点多。

2003年11月13日,岷县发生5.2级地震。当天晚上,我就投身于抗震救灾工作当中。作为科技组组长(为方便志愿者管理与交流,岷县38名志愿者分成教育、青年、科技、卫生四组),我主动召集部分志愿者代表,协助项目办领导在团县委办公室召开了紧急会议,主题是:我们大学生志愿者应该为灾区人民做点什么?经过协商,我们决定第二天向全社会开展募捐活动。接着,我们几个开始赶印“救助灾区、奉献爱心”倡议书,直到安排好、部署好了第二天举行募捐的具体事宜后,我们才回去休息。

11月14日一大早,我就行动起来,开始了准备募捐箱、募捐人登记表等一系列工作。募捐地点定在县城最繁华的地段,我带头捐款20元,钱虽然不多,但它是我的一份心意。我们共发放倡议书5000多份。下午,我们分组到开发区进行募捐,与商人打交道,想必大家都知道,没有利益驱动,他们一般是不会轻易捐款的。为此,我们真是费劲口舌,说的口干舌燥,走的两腿发酸,这其中有笑脸,也有骂声,我们什么都不在乎,因为灾区人民正等着我们的帮助。不管怎么样,两天下来,募捐成绩还是让人感到欣慰。我们共收到社会各界捐款现金13000多元,物品折价7000多元。现已全部送到灾民手中。我们在第一时间内组织起来,在第一时间内把爱心送到灾区,为灾民送去温暖,送去希望。这一次活动为树立岷县志愿者的光辉形象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003年11月14日,我主动申请深入灾区一线进行抗震救灾;11月16日,终于如愿以偿地和灾民们站在一起并肩作战。到达的第一天,我就经受了一次严峻的挑战和考验。有人通知我们要以最快的速度到兹那村开会,可我们没有人知道路线怎么走。结果,费了一番周折,翻过了两座山好不容易,才找到开会地点。根据会议安排,我被派到周家村,帮扶的对象是周家村五社,经详细摸底、统计,我掌握了一些基本情况。全社共有50户人家,129口人,因地震须全拆重建的有17户,半拆重建的有21户,剩下的都得进行维修。道路不通,且农户的住房都在几百米高的半山腰上,这给救灾工作带来相当大的困难,同时也为我们的摸底登记带来一定难度,上下一次就得大半天时间,灾民情绪不是很稳定,所以,我边工作边给他们做思想工作,以稳定民心。虽然辛苦,但想到灾民寄予我们的厚望,我不敢有丝毫的懈怠。为避免余震造成新的人员伤亡,晚上我从不敢早休息。每天天不亮,我们就起来工作。每天晚上,我都坚持和村民代表挨家挨户检查一遍,直到发现灾民已全部撤出危房搬进救灾帐篷后,才回去休息一会。

利用节假日,我组织起一批文学爱好者,策划创办了《志愿者》杂志。我们的初衷是为来西部服务的志愿者搭建一个沟通与交流的平台,学习彼此的经验,取长补短,为西部计划、为志愿者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并把她作为东中部地区了解西部地区的一个窗口。创办一本杂志确实不容易,单拿申请刊号来说,我就先后多次跑过县项目办、文化局、宣传部、市文化处等相关单位,刊号一批下来,就开始做征稿、组稿、排版、校对等一些具体繁琐的工作。后来随着杂志本身的不断发展壮大,我将其重新定位:宣传西部,宣传志愿文化,弘扬志愿精神。目前,该杂志已发往祖国各地,包括团中央、各省市项目办及部分高校。中间虽说有辛苦,有挫折,虽然她还未成熟,但当我看到她的容貌,听到近些天的信息反馈,我心里特别高兴,因为我知道了她对宣传甘肃、宣传西部的影响力是蛮大的。作为杂志主编,我对杂志将来的发展越来越有信心,我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杂志一定会成为一本志愿者的权威刊物。

2004年春节,我放弃与家人团聚和休息的时间,自费到青岛、济南、莱芜等大中城市,积极为岷县剩余劳动力联系打工的机会。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终于与济南市及威海市的荣成县达成劳务输出的意向性协议,现在此项工作正在筹备当中。

今年2月,因工作需要,我调到团县委工作。利用这一优势,我建议成立了岷县大学生志愿者团支部。在争取项目办的同意后,我又筹备、组建了团支部班子成员。团支部的建立为及时向党组织推荐志愿者中的优秀人才打通了渠道。利用与母校的关系,我还积极促成母校与团岷县委缔结成友好团委,今后我们将充分利用母校的技术优势,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同时,带动其他志愿者与他们自己的母校积极沟通,争取全部缔结成友好团委。

西部计划岷县项目办中期考核,我被评为 “2003年度先进工作者”。3月5日,我作为特邀嘉宾出席了共青团定西市2004年工作会议。同时,我被推选为定西市第一届青年联合会委员候选人。

近期,我参与了岷县共青团工作会议和团员代表会议的筹备组织工作。

200多个平凡的日子,我没有作出惊天动地的壮举,然而我们的行动却感染了许多的人,对工作的狂热,对志愿服务精神的执著,让人们的心中荡起了层层波浪。我们把青春的光华撒播在贫瘠山乡,奉献的路有苦有乐,离开亲人,离开家乡,失去的我们无怨无悔,获得的我们将永远珍藏。在岷县的热土上,我正收获着无限的希望。

   版权所有© 哈尔滨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地址:哈尔滨市南岗区林园路4号   电话:0451-86392223    邮政编码:150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