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建工作   >   学生党建   >   正文

【榜样力量】把青春撒播在基层 让汗水去耕耘希望

​——记我校2003届毕业生党员、黑龙江省十大杰出青年志愿者陈艳刚

作者:    信息来源:    发布时间: 2018-04-23

当众多的大学毕业生仍为能留在大城市工作而四处奔波时,在东北黑土地上走来了这样一群年轻人:他们风华正茂,他们激情飞扬,他们扛着鲜艳的红旗、穿着志愿者的红色T恤,唱着那首久别的《青春之歌》踏上了自己的人生旅程。他们读懂了责任的含义和奉献的价值。他们要去的地方是农村,工作的舞台在乡镇,他们是重演“上山下乡”故事里的主角。激情岁月,好儿女们共赴西部蓝天。我校2003级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毕业生陈艳刚同学,就是这群人里的杰出代表。走在理工大学的校园,提起大学生志愿者陈艳刚的名字,师生们都会赞不绝口,并被他的事迹所感染,并油然而生敬意之情。

陈艳刚,中共党员,山东淄博人,1999年考入我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大学期间,是一名品学兼优的大学生,四年中他加强思想理论修养,修思想,修品德;刻苦学习,学知识,学本领。2003年毕业前夕,毅然放弃到光大银行和福建某大学工作的机会,加入到志愿服务的行列,陈艳刚是学校第一个报名参加由团中央等四部委共同组织实施的“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的学生。他先被分到甘肃省岷县经贸局工作,由于工作出色,半年后调到岷县团县委。在甘肃的两年中,陈艳刚夜以继日,忘我工作:下田劳动、到基层调研、抗震救灾、组织志愿者为农民传授知识、为乡镇企业职工举办技能培训班、为剩余劳动力联系进城务工……在甘肃的土地上留下了他坚实而快乐的足迹。在甘肃的这片热土上,他收获着无限的希望。他先后被评为甘肃省岷县先进工作者、县抗震救灾先进个人、定西市第一届青年联合会委员候选人、定西市西部创业先进个人、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甘肃省先进个人, 2004年12月5日又荣获首届“黑龙江省十大杰出志愿者”称号(是全省唯一获得此项荣誉的大学生)。他的事迹先后被黑龙江卫视、甘肃省定西市电视台、中青网等多家媒体采访报道过。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弘扬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用青春与汗水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青春乐章。哈尔滨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高军教授曾这样评价陈艳刚:他就像从我们理工大学这个摇篮里飞出的小雄鹰,不辞辛劳,不停地衔来幸福的种子,播撒在甘肃岷山这块贫瘠的土地上。他是岷县人民的一只幸福鸟,作为一名年轻的共产党员,他用自己的行动,在实践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他的心系祖国、心系人民,把个人的理想抱负、价值的实现溶于祖国和人民的事业的行动和精神,为我们全校学生树立了榜样,这样的青年人,党和人民是信得过的,也是祖国和党的未来和希望。

陈艳刚是我校学生党员的杰出代表,为新时期的共产党员树立了鲜活的榜样。

老师和同学眼中的好学生

1999年10月,与其他刚刚经历了高考而走进大学校门的大一新生一样,还显稚嫩的陈艳刚被哈尔滨理工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录取,步入了理想中的象牙塔,开始了美好的大学生活。

大学期间,陈艳刚热爱所学的专业知识,刻苦努力学习,学习成绩良好,并且思想上积极要求进步,主动向党组织递交入党申请书并按时汇报思想,经过积极的努力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大学生党员。在学习之余,陈艳刚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是老师的好助手。作为班级的生活委员,他积极主动地为广大同学服务,为同学解决生活上的各种困难。

作为一名党员,陈艳刚主动承担起了为广大特困生服务的任务。从大二时起,他便与其他同学一道在学院的勤工助学中心任职,并任主任职务。在此期间,他做了许多开创性的工作,为了帮助特困生解决生活费问题,他主动放弃休息时间和节假日,到企业和单位为特困生联系工作岗位,并通过勤工助学的方式,每年都获取资金几千元,解决了学院大部分特困学生的生活困难。

在陈艳刚看来,大学生活应该是丰富多彩的,四年的大学生活中,他过得充实快乐,因为他没有让时光虚度,而是,在不懈地努力着。也正因如此,他成为了老师和同学眼中一名的好学生。一个有理想、有爱心、有追求的进步青年。

青春的选择,无悔的决定

2003年6月,陈艳刚面临大学毕业,人生也到了抉择的十字路口。此时,团中央、教育部、人事部、财政部等共同组织实施了“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共选拔出6000名大学生到西部183个贫困县的乡镇开展为期1—2年的志愿服务工作。哈尔滨理工大学有11名毕业生荣幸当选,陈艳刚就是他们当中的一位。面临选择,他放弃了到中国光大银行和福建某大学任教的工作机会,毅然地投身于“西部计划”。面对老师、同学和亲人那一双双疑惑的目光,他读懂了人们对他的惋惜:为什么放着那么好的工作不去,而选择去西部,选择去吃苦呢?两年的生活,那种苦能受得了吗?能坚持下来吗?那一刻,他只想对大家说一句话:爸—妈,老师,同学们,请你们放心吧!两年后,我会向你们证明这种选择是正确的,我要让你们因为我的选择而感到骄傲和自豪!我想,龙江人肯定也会为我们今天的选择感到自豪的!在他心中有一种信念:国家培养了我,现在是我回报祖国和人民的时候了,西部需要我,那里虽然苦,但确是我磨炼自己的好地方,我要用自己的知识和汗水去服务那里的人民,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陈艳刚作出了人生路上无悔的选择,来到了甘肃省岷县从事志愿服务工作。岷县就坐落在岷山脚下。这里生活虽然艰苦,但在这里他找到了自己的价值所在。到贫困地区创业、到艰苦地区实现价值,对即将走出校门、步入社会的大学毕业生来说,既是一个令人激动的好消息,又是一次面临抉择的人生考验。面对大城市的优越生活,很多同学都怀疑能不能坚持住。但在陈艳刚的心中却始终坚信:参加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是他做出的无悔选择,他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到贫困地区去实践自己的理想,越是艰苦才更能显现自己的价值。

志愿途中不畏风雨的探路者

2003年9月,在去岷县的路上陈艳刚遇到了雨后的泥石流。推土机在前面开路,大客车在后面缓缓跟进,平时兰州到岷县需要6个小时的路程,没想到却整整走了2天。提到岷县,可能知道的人比较少,但大家肯定都听过“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这首诗吧!岷县就坐落在岷山脚下。当时想起这首诗时,陈艳刚的心中充满了激情与力量。

他的服务单位是岷县经贸局,负责统计报表工作。为尽快适应工作环境,每天早上他都提前到办公室提水、扫地,整理熟悉当天的文件。在领导和同事们的热心帮助下,他很快进入了工作角色,与同事打成了一片,为以后开展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2003年9月8日,这是到单位工作的第二周,陈艳刚被选为调研小组成员,由县长郭宽宇带队,深入各个重点企业开展调研。十几天的奔波,累的浑身几乎要散架了,但还是坚持了下来。利用工作之余,根据调研的基本情况,他撰写了一篇题目为《对岷县企业发展的几点认识》的文章,得到有关经济部门领导的肯定。但他没有过分高兴,毕竟这只是工作的开始,加之自己又刚迈出校园,各方面经验不足,所以从工作的第一天起,他就严格要求自己:凡事要从零开始,要干,就要干好。

2003年11月13日,岷县发生李氏5.2级地震。当天晚上,部分志愿者代表,在团县委办公室召开了紧急会议,主题是:大学生志愿者应该为灾区人民做点什么?经过协商,决定第二天向全社会开展募捐活动。

14日一大早,他们便行动起来,志愿者们带头捐款。在县城的大街小巷,一上午共发放“奉献爱心、救助灾区”倡议书5000多份。他们喊的口干舌燥,走的两腿发酸,这其中面对的有笑脸,也有骂声,可他们什么都不在乎,因为灾区人民正企盼着他们的帮助!两天下来,募捐成绩还是不小。共收到社会各界捐款现金13000多元,物品折价7000多元,全部送到灾民手中。这次活动同时也树立了志愿者良好的社会形象。

11月16日,陈艳刚主动申请深入灾区一线进行抗震救灾,和灾区人民站在一起并肩作战,共建家园。村里道路不通,农户又都住在几百米高的半山腰上,上下一次就得大半天时间,这给救灾工作带来相当大的困难,加上灾民情绪不是很稳定,所以,他得边工作边稳定民心。为避免余震造成新的人员伤亡,他不敢有丝毫的懈怠,每天晚上,他都坚持和村民代表挨家挨户检查一遍,直到灾民已全部撤出危房搬进救灾帐篷后,才回去休息三、四个小时。每天天不亮,他们就起来工作。

一次,他下山去抬帐篷的支架时,看到有一排救灾帐篷整齐地并排着,出于好奇,他走了进去。原来那是村里小学的临时教室,很简陋,没有黑板、没有炉子、没有任何取暖设备,他跟那些孩子们随便聊了起来,聊学习、聊生活。看着孩子们红红的小手,他问他们平时吃什么时,教室里的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一个小女孩站起来笑着对他说:天天吃羊(洋)?鱼(芋)?蛋。他心里很纳闷:生活条件这么好!天天有羊肉、鱼肉和鸡蛋吃,后来,他才明白:“洋芋蛋是方言,就是指咱们说的土豆。” 这件事深深触动了他的心,他下定决心尽自己的所能为改变西部的贫穷和落后尽一份力。

在工作中,陈艳刚深深地感觉到:不到西部基层,不会理解什么是信息闭塞;不到西部基层,不知道什么是交通不便;不到西部基层,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贫困落后。在灾区才真正读懂了“幸福”这两个字。

经过他们的努力,救灾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当他们离开山村的时候,村民们都来送别、道谢,用庄稼人朴实的话语,向他们表达着感激之情。当听到他们还要来帮村民修建新房时,村民的眼睛里闪烁着感激的泪花。救灾工作让陈艳刚深深地体会到:大学生只掌握知识还远远不够,必须树立起群众意识、群众观点,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把自己的知识和热情真正运用到为人民服务的实际工作中去,才能实现知识和人生的双重价值。

每次下乡,他都看见不少年轻人靠在墙角下,或是晒太阳或是聊天,一副百无聊赖的样子。他就想,他们怎么不出去打工、挣点钱呢?看在眼里记在心上。2004年春节,陈艳刚放弃与家人团聚和休息的时间,自费到青岛、济南、莱芜等大中城市,积极为岷县剩余劳动力联系打工的机会。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多天的奔波,最终与济南市达成几百名的劳务输出意向。利用这次机会,他还积极促成山东省荣成市团委与岷县团委缔结成友好团委,第一期合作项目—资助100名特困生,已经得以实施。

针对各地志愿者面对的信息闭塞、交流不便等共性问题,为振奋大家的斗志、坚定服务信念,利用节假日,陈艳刚和几个志愿者在一起研究商讨,最后决定创办一本《志愿者》杂志,初衷是为来西部服务的志愿者搭建一个沟通与交流的平台,交流彼此的经验,取长补短,并把她作为东中部地区了解西部地区的一个窗口,力争为西部计划、为志愿者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申请刊号、筹措资金、编辑稿件,他们吃了不少苦,少睡了不少觉,但是当听到来自全国各地的信息反馈时,他心里高兴极了。

2004年6月,他们免费为岷县乡镇企业职工进行了为期1个月的经济知识培训;为宣传岷县和西北地区的“花儿”文化,他负责策划了“首届西北地区花儿歌手大奖赛”推广方案(花儿就是西北地区农民即兴演唱的一种山歌)。

700多个平凡而又充满感动的日日夜夜,陈艳刚用实际行动践行了“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献身西部”的铮铮誓言,用汗水和智慧在西部谱写了一曲曲壮美的青春之歌。他没有做出惊天动地的壮举,然而他的行动却感染了许多人。对工作的热情,对志愿服务精神的执著,让人们的心中荡起了层层波浪。他把青春的光华撒播在贫瘠山乡,奉献的路有苦有乐,离开亲人,远离家乡,失去的他无怨无悔,获得的将永远珍藏。在甘肃生活、工作了1年,他因工作成绩突出,于2004年 6月10日被团省委邀请回到了哈尔滨做事迹报告。几天的时间,他先后被黑龙江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东北林业大学等高校邀请作了报告。陈艳刚同学是理工学子的杰出代表,为学校争得了荣誉。为鼓励先进,学校给予了陈艳刚校长特别奖、并奖励人民币1000元。

在这两年的西部工作、生活中,他曾经有过孤独和无助,有时侯也哭喊过、抱怨过。但是,有一个信念他始终没有动摇:在工作岗位上,别人能干的,我一定能干;别人不能干的,也想办法努力干好!

通过参加西部计划并亲身到基层,他最大的收获就是:了解了国情、了解了西部,懂得了责任,更懂得了奉献。用自己的青春、用自己的汗水甚至泪水,读懂了“志愿精神”的真正内涵。

献身西部写人生

2005年9月,根据志愿者的服务规定,陈艳刚即将服务期满,完成2年的服务工作。是回到山东年迈的父母身边还是选择更好的工作地点和工作机会,成为陈艳刚面临的又一次选择。最后,他又一次选择了离家千里的西部热土,他准备参加西部公务员的考试。在今年陕西省公务员考试中,他已收到了该省省委组织部的录用通知书。但是他决定不去了,因为想继续留在甘肃,留在那他工作过和付出过的地方,因为那里留下了他难忘的回忆、辛勤的汗水和无悔的选择。留在西部,献身西部,放弃安逸,选择艰苦,已经成为他人生中的不变的信念。他现在的选择或许与他当初放弃了到中国光大银行工作和福建某大学任教一样,不被人理解。也许这就是一种真正的志愿精神的延续,这就是一个共产党员的人生抉择,他要用一生的时间在西部的土地上书写自己的精彩人生,描绘自己的人生壮美,在西部的秀美河山中诠释着青春无悔和青春万岁!

   版权所有© 哈尔滨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地址:哈尔滨市南岗区林园路4号   电话:0451-86392223    邮政编码:150080